-
黔江创新服务模式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在深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黔江区通过多元化政策组合与精准服务机制,为辖区企业打造优质营商环境。通过创新财政工具、培育新兴产业、落实惠企政策及常态化企业服务等多轮驱动策略,有效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提质增效,助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破解融资难题 黔江区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瓶颈,推出“助保贷”“银政通”等差异化信贷产品,通过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撬动社会资本,累计为企业提供低成本弱抵押贷款逾4000万元。同步推进产业引导基金建设,已完成《黔江区产业引导基金管理办法》编制,重点聚焦高新技术、绿色经济等领域的优质项目,以资本杠杆效应促进产业升级。 二、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转型 为抢抓电商发展机遇,黔江区专项安排5000万元资金用于构建电子商务生态链,涵盖平台建设、物流配套、人才培育等关键环节。通过引入头部电商资源与本土企业数字化改造相结合,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相关举措已带动农特产品上行及服务业态创新。 三、政策红利精准直达市场主体 近年来,黔江区累计兑现各类企业扶持资金1.47亿元,惠及制造业、食品加工等138家重点企业。在金融领域实施激励政策,对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担保业务给予专项奖励,同时争取民贸贴息等政策倾斜,引导银行机构投放企业贷款近25亿元,显著降低实体经济发展成本。 四、构建长效化企业服务机制 黔江区建立常态化企业走访调研制度,组织专业团队通过财务诊断、政策辅导等方式提升企业合规运营能力。定期开展专项培训与上门服务,动态收集企业诉求并建立问题销号台账,形成“发现问题-协调解决-跟踪问效”的闭环管理体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软实力。
2025-09-01
-
泰和沿溪镇生态葡萄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泰和县沿溪镇通过招商引资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成功引入生态葡萄种植项目,流转土地300余亩,形成规模化种植基地。该项目不仅带动了当地就业,还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案例。 一、政策扶持推动土地流转 泰和县沿溪镇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制定专项政策吸引客商投资农业。通过整合零散土地,完善基础设施,为生态葡萄种植提供连片开发条件。镇政府成立工作专班,协调村民与企业签订流转协议,确保土地集约化利用。 二、科学种植提升葡萄品质 种植基地采用标准化管理模式,引进阳光玫瑰、夏黑等优质品种,配套滴灌系统和有机肥施用技术。2023年,园区实现病虫害绿色防控全覆盖,通过物理诱捕和生物药剂替代化学农药,确保果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三、产业链延伸带动就业增收 项目运营后,长期雇佣当地劳动力50余人,季节性用工超200人。部分村民通过培训参与田间管理,月均增收显著。2024年,基地新建冷链仓储设施,推动葡萄深加工,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四、农旅融合激活乡村经济 沿溪镇以葡萄园为核心打造观光农业,举办采摘节等活动吸引周边游客。配套建设的农家乐、农产品展销中心,使农户实现多元收益。该模式被列入泰和县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未来将扩大至其他特色作物种植。 五、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项目采用“葡萄+林下经济”复合种植,有效改善土壤墒情。监测数据显示,基地周边生物多样性较开发前提升30%,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控制。经济收益反哺村级公共设施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泰和县沿溪镇正规划二期扩建工程,拟联合科研机构培育抗病新品种。这一案例为丘陵地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相关做法已在多个乡镇推广实施。
2025-09-01
-
重庆安全生产工作获国务院督查组肯定
重庆市通过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和隐患排查治理,在招商引资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中实现安全形势持续稳定,相关工作获国务院安委会督查组高度评价。督查组指出,当地创新监管机制与基础设施投入成效显著,为全国安全生产治理提供了实践经验。 一、责任体系构建取得突破性进展 重庆市在全国率先推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将安全生产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通过建立六级联动责任机制,实现属地管理、部门监管和企业主体责任的有机衔接。常态化开展的干部与企业负责人对话活动,使企业安全红线意识提升明显,重点行业领域违规作业量同比下降。 二、法治化监管水平显著提升 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在当地得到快速落地,配套出台12项地方性法规。执法检查覆盖矿山、化工、建筑等高危行业,推动企业标准化建设达标率提升至行业前列。特别在道路交通领域,累计完成的防护栏工程有效降低事故死亡率,相关技术标准已被多个省市借鉴。 三、创新督查机制形成闭环管理 成立的专项督查组采用“四不两直”工作法,每季度对38个区县完成全覆盖检查。智能监管平台实现重大风险源实时监测,隐患排查整改率保持高位。在近期开展的春节安全攻坚行动中,累计整改各类隐患问题逾万项。 四、重点领域防护能力持续强化 针对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等城市安全薄弱环节,投入专项资金升级消防设施和应急通道。危化品企业完成自动化改造,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率达100%。轨道交通等民生项目引入第三方安全评估,建设期事故量创历史新低。 督查组强调,需持续强化节日期间交通运输、人员密集场所管控,完善应急预案演练。重庆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化督查成果转化,启动安全生产治理三年提升计划,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基石。
2025-09-01
-
重庆都市旅游经济区抱团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重庆通过打破行政壁垒、整合主城旅游资源,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推动都市旅游经济区协同发展。2023年,该区域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占全市旅游收入半数以上,成为拉动重庆文旅产业增长的核心引擎。 一、区域协作机制释放发展活力 重庆主城九区于2023年初成立都市旅游经济区合作组织,建立跨区域联合研究、信息共享和产品开发机制。通过统筹规划,各区摒弃同质化竞争,形成差异化主题定位,包括历史文化、抗战遗迹、自然景观、温泉康养及特色餐饮五大板块,构建全域联动发展格局。 二、主题产品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 依托“巴渝古都”文化IP,洪崖洞、湖广会馆等景点实现联动运营;红岩联线景区整合抗战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长廊;南山、缙云山等生态景区推出跨区徒步线路;统景温泉与都市商圈形成“半日休闲圈”;火锅、小面等美食品牌纳入标准化旅游路线。全年推出的53条跨区线路,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三、基础设施升级优化游客体验 重庆投入专项资金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开通串联主城景点的观光巴士专线,实现轨道交通与景区接驳全覆盖。同时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体系,推行多语言智能导览,重点景区实现“一码通”入园,游客满意度同比提升显著。 四、数字赋能推动产业创新 通过搭建文旅大数据平台,实时分析客源结构及消费偏好,精准指导营销策略。线上发放消费券带动二次消费,夜间经济项目如两江游、不夜九街等贡献超三成收入。2023年该区域接待游客量近2亿人次,过夜游客占比提高至38%。 重庆都市旅游经济区的实践表明,破除行政分割、强化资源整合是激发文旅潜力的关键。未来将持续深化区域协作,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核心承载区。
2025-09-01
-
重庆构建三级商圈网络体系的深度实践
重庆市通过科学规划推动商圈错位发展和特色化经营,重点培育电子商务新业态,初步形成以中央商务区为战略核心、区县核心商圈为区域枢纽、社区及乡镇便民商圈为基础支撑的立体化商贸体系。此举显著优化了城市商业资源配置,为促进消费升级和吸引高质量招商引资奠定了结构性基础。 一、商圈层级化布局的系统性规划 重庆市基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构建"金字塔式"三级商圈网络体系:位于顶层的中央商务区(CBD)聚焦高端商务与国际消费资源集聚;区县核心商圈承担区域性综合服务功能;社区及乡镇商圈则强化民生保障和基础消费服务。这种层级设计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商业资源的梯度覆盖。例如解放碑-江北嘴-弹子石组成的核心三角区,重点引入国际知名品牌和跨国企业区域总部;涪陵、万州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则发展集购物、文旅、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型商圈。 二、错位发展策略的实践路径 针对不同层级商圈特质,重庆市分类制定发展指引:市级核心商圈强调国际化与能级提升,观音桥商圈通过改造扩容引进首店经济;区级商圈突出地域特色,沙坪坝区依托高校资源打造知识型消费场景;社区级商圈实施标准化建设,已建成1500余个具备生鲜超市、生活服务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在商业载体规划中,严格控制相邻商圈经营品类重复率,要求差异化率达到65%以上,江津区双福商圈与几江核心商圈已形成专业市场与时尚消费的互补格局。 三、电子商务驱动的智慧化转型 重庆市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商圈建设:在全市三级商圈部署智能化管理系统,集成人流监测、消费分析、安全管控等功能;推动传统商户接入统一电商平台,渝中区引导洪崖洞等景区商户线上交易占比提升至40%;创新"云商圈"模式,九龙坡区搭建区域供应链平台,实现商户资源共享与精准营销。电子商务渗透率达78%的核心商圈,其年度客流增长率和复购率分别高于传统商圈12%和15%。 四、基础设施与政策协同保障 建成连接三级商圈的高效物流网络,在区县核心商圈周边布局12个现代化物流分拨中心;优化商圈公交接驳系统,轨道站点与核心商圈直连率达92%。政策层面出台《智慧商圈建设规范》《社区商业配置标准》等配套文件,设立专项引导资金支持商圈数字化改造,对验收达标的特色商圈给予运营补贴。 五、实施成效与发展目标 商圈体系重构有效激活了消费市场:具有明确功能定位的特色商圈客单价较改造前增长28%,2022年区县核心商圈零售额增速达12.7%。目前重庆正推进第三轮商圈提质工程,重点培育中央商务区国际消费极核功能,同步优化区县商圈业态配比,计划新增智慧化社区商业网点800个,构建全域覆盖、功能清晰、体验优越的现代化商贸网络,持续增强城市消费承载力和辐射力。
2025-09-01
-
重庆主城交通网络升级与春运航空增容
近期重庆市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航空运输领域推出多项新举措,这些变化既涉及城市路网功能提升,也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更优的交通环境。从立交桥改造到公交线路优化,再到春运期间航空运力的大幅增加,多项调整将直接影响市民出行和区域经济发展。 一、城市快速路系统迎来重要升级 黄桷湾立交新建匝道工程已进入施工阶段,该工程将分阶段实施交通管制。第一阶段施工期间,内环快速路主线盘龙立交至江南立交方向部分匝道实施全封闭管理,建议车辆提前绕行四公里立交或通过渝航大道分流。同步启动的二郎立交维修工程,主要针对桥梁支座更换和钢结构防腐处理,施工期间将保留双向四车道通行能力。 二、公共交通服务持续优化调整 火车北站枢纽站启动站台资源重组,涉及多条公交线路的乘车点位变更。原南广场至北广场的接驳线路发车频率调整为平峰期15分钟/班、高峰期8分钟/班。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夜间线路末班车时间延长至23:30,更好衔接铁路到站客流。 三、航空网络布局加速拓展 西藏航空新开通的重庆至深圳航线,采用空客A319机型执飞,此举使两地直飞航班增至每日11班。重庆航空宣布春运期间重点加密华南航线,新增航班覆盖揭阳、南宁等目的地,其中重庆至海口航线日均增加2个班次。针对云南旅游热点,大理和西双版纳航线也将获得额外运力支持。 四、综合交通体系服务能级提升 当前实施的交通优化措施具有显著协同效应:立交改造工程完工后,内环快速路通行效率预计提升12%;公交线网调整与铁路时刻表形成更强联动;航空运力投放精准对接春运返乡和旅游需求。相关部门建议出行者提前查询实时交通信息,合理规划行程路线。
2025-09-01
-
南川区创新财政机制护航重点项目建设
在招商引资工作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南川区通过系统性财政改革构建项目建设保障体系,以财源培育、资金调度、民生改革、风险防控、效能提升五大举措形成闭环管理,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财源结构优化激发内生动力 南川区将税源培育与产业升级深度绑定,建立重点税源企业动态监测机制。通过落实制造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推动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技术迭代。在非税收入管理方面,建成全市首个电子票据区块链平台,实现国有资源有偿使用等收入全流程追溯。2023年累计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12项,为企业减负超千万。 二、资金统筹机制突破供给瓶颈 创新实施"三库联动"管理模式,整合预算项目库、资产资源库、债券储备库资源。2024年成功申报资源型城市转型专项债券项目5个,获批额度较上年增长40%。建立存量资金定期清理机制,对结转两年以上的财政资金实行强制收回,重新投入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等关键领域。 三、民生领域改革释放政策红利 在全国率先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改革,累计归集基金3.2亿元。公务用车社会化改革覆盖全区78家单位,年节约运维费用300余万元。环境保护税征管体系实现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全覆盖,相关税收专项用于生态修复项目。 四、债务风险防控构建安全屏障 推行政府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预算评审,2023年调减不合理概算1.8亿元。建立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动态评估机制,目前入库项目全部通过物有所值评价。创新设立政府偿债准备金,当年完成存量债务置换7.9亿元,综合债务成本下降1.2个百分点。 五、作风效能建设强化制度保障 实施财政干部"三比三看"专项考核,将项目资金拨付效率纳入绩效指标。开发财政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预算执行进度实时预警。开展"清风财政"专项行动,重点督查政府采购、投资评审等关键环节,制度性成本同比下降15%。 通过这套组合拳,南川区重点项目资金到位率连续三年保持95%以上,2024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位居全市前列,财政保障体系已成为区域招商引资的核心竞争力。
2025-09-01
-
垫江三措并举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近年来,垫江县以招商引资为抓手,聚焦“6+2”重点产业体系,通过精准招商、项目攻坚和企业培育三大举措,推动工业经济实现量质齐升。2023年,全县新引进重大项目54个,建成投产项目21个,新增产值超150亿元,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聚焦产业链精准招商 垫江县围绕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钟表等六大主导产业和两大潜力产业,创新招商模式。通过以商招商联动上下游企业,依托行业协会资源开展靶向对接,全年落地年产30万吨不锈钢七连轧、电子液晶显示器等54个重点项目,协议总投资达154亿元。其中,不锈钢七连轧项目填补了西南地区高端金属材料加工空白,液晶显示器项目带动光电产业集群发展。 二、强化全周期项目服务 建立“一个项目、一套专班”推进机制,2023年推动重庆钟表公司智能手表生产线、佳佳乳业乳制品加工基地等21个项目竣工投产。同时,天圣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龙山汽车零配件产业园等33个在建项目提速建设,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突破300亿元。政府部门通过定期调度、问题清单管理等方式,确保项目从签约到投产平均周期缩短30%。 三、梯度培育优质企业 实施中小企业“育苗计划”,对年产值2000万元左右的潜力企业开展动态监测和分类指导。通过技改补贴、融资对接等帮扶措施,助力芝草堂药业等5家企业成功升规,14家企业进入升规培育库。2023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2%,创新动能持续增强。 当前,垫江县正以重点产业为牵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建设标准化厂房、完善物流配套等措施,进一步吸引产业链核心企业集聚,力争未来三年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2025-09-01
-
忠县电商平台助力生态农产品产销对接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忠县通过搭建数字化交易平台,探索出农产品产销对接的新模式。该县打造的线上集市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吸引多方资源参与生态农业产业链建设,既解决了农户销售难题,也为城市消费者提供了可溯源的优质农产品。 一、创新模式打通产销链路 该平台借鉴传统集市交易场景,构建双向供需匹配机制。生产者可选择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统一品控、包装及销售,或自主开设线上店铺。所有入驻农户需通过生态认证,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全流程溯源体系,确保黄花梨、柑橘等特色农产品符合有机标准。 二、资源整合构建服务网络 依托县域内近百家医药连锁门店,形成覆盖城乡的集散节点,实现农产品就近检测与收购。2024年以黄金镇为试点,通过"品牌化+物流联盟"模式,将认证农产品配送至全国多个重点城市,试运行期间配送时效提升40%。 三、多方协作强化产业支撑 高校研发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商务机构负责运营管理,形成"政企学研"联动机制。平台严格实施会员准入制度,要求生产主体签订质量承诺书,并由第三方机构定期抽检。目前已完成对禽蛋、蔬菜等八大类农产品的标准化体系建设。 四、社会效益初步显现 通过缩短中间流通环节,农户销售收益平均增长25%。消费者可通过平台直接预订当季农产品,部分订单实现24小时内从田间到餐桌的配送。该模式已纳入忠县数字乡村建设重点项目,未来将扩展至更多农产品品类。 这一创新实践为县域电商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其核心在于建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可信连接。随着溯源技术的完善和物流网络的扩展,平台有望成为成渝地区农产品上行的重要通道。
2025-09-01
-
重庆出台十项举措助力农民工返乡创业
为深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庆市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在招商引资领域推出系统性支持方案,重点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产业配套、资金短缺、技术支撑等核心问题。最新印发的专项文件从产业规划、金融支持、平台建设等维度构建全链条扶持体系,旨在激活县域经济内生动力。 一、实施差异化区域产业引导 根据渝东北生态涵养区、渝东南民族地区及主城都市区的资源禀赋差异,明确装备制造、生态农业、商贸服务等特色产业导向。在璧山区试点建设中西部智能装备创业孵化基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 二、强化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 通过建立返乡创业企业数据库,重点扶持填补汽摩配件、电子元器件等本地产业链空白项目。江津区已形成花椒种植加工一体化产业集群,带动37家配套企业协同发展。 三、建立企业家资源对接平台 组建返乡创业专家服务团,吸纳在外成功企业家担任产业顾问。永川区通过"乡贤回归"工程引进管理人才83名,落地现代农业项目26个。 四、创建国家级创业示范区 在涪陵、綦江等重点区县建设返乡创业示范园区,集成政策咨询、项目孵化等功能。目前已完成3个省级示范园认定,入驻企业享受三年场租减免。 五、优化创业融资服务体系 推行"信用村+担保贷款"模式,对市级优秀创业项目提高贷款额度至20万元。2023年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同比增长42%,不良率控制在1.2%以下。 六、完善财政补贴政策体系 对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的企业,按每人每年8000元标准给予岗位补贴。铜梁区某箱包企业通过该政策获得社保补贴逾60万元。 七、实施阶梯式税收优惠 微型企业前三年增值税即征即退比例提高至50%,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达120%。 八、开展全覆盖创业培训 将直播电商、智慧农业等新业态纳入培训课程,在万州等6个区县试点"培训+实训"一体化模式,结业学员创业存活率提升至79%。 九、推进数字基建下沉 实施"村村通光纤"工程,在酉阳等县建设15个农产品电商集配中心,2023年农村网络零售额突破300亿元。 十、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 推动重庆大学等高校与返乡企业共建12个技术转移中心,研发适合县域经济的实用技术47项。某生物科技企业通过院校合作实现菌菇产量提升30%。 该政策体系通过多维度支持,已培育市级返乡创业重点企业214家,带动上下游就业超10万人。下一步将重点优化区县政策落地效能评估机制,确保扶持措施精准触达创业主体。
2025-09-01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